数据通信期中复习
通信模型: 源点->发送器->传输系统->接收器->终点
单工、半双工、双工。
数字通信系统:利用数字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
模拟通信系统: 利用模拟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
混成系统
TCP/IP 5层模型
-
应用层:用于支持各种不同应用程序的逻辑 (SMTP,FTP,SSH,HTTP)
-
运输层:提供端到端的传输服务 (TCP,UDP)
-
网际层:提供多个网络的路由选择功能,能够让数据跨越多个互联的网路 (IPv4,Ipv6))
-
数据链路层:为与同一个网络相连的两个系统提供网络接入 (以太网,WiFi,ATM,帧中继)
-
物理层:负责数据传输设备与传输媒体的物理接口 (双绞线,光纤,卫星,地面微波)
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好处:
-
为应用提供一个抽象,对应用设计者隐藏网络的复杂性
-
促进标准化
-
各层互相独立,技术升级和扩展灵活性好
-
便于方案设计和维护
信源编码与译码的目的:
-
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
-
完成模/数转换
信道编码与译码的目的:
- 增强抗干扰能力
加密与解密的目的:
- 保证所传信息的安全
数字调制与解调的目的:
- 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
数字通信的特点
-
优点:
-
抗干扰能力强,且噪声不积累
-
传输差错可控
-
便于处理、变换、存储
-
便于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到一起传输
-
易于集成,使通信设备微型化,重量轻
-
易于加密处理,且保密性好
-
-
缺点:
-
需要较大的传输带宽
-
对同步要求高
-
套接字:
-
流套接字(TCP): 面向连接的可靠数据传输,并保证按发送时的顺序到达
-
数据报套接字(UDP): 快速,交付没有保证,也不一定会保留初始顺序
-
原始套接字:直接访问底层协议。
数据传输
成功的数据传输依赖于两个因素:
-
传输信号的质量
-
传输媒体的特性
传输媒体:
-
导向媒体:电磁波在导线引导下 沿某一物理路径前进, 双绞线,光纤,同轴电缆
-
非导向媒体:无线传输,提供传输电磁波方式,但不引导传输方向,空气,真空,海水
傅里叶变换
方波信号:$s(t) = A \times \frac{4}{\pi} \sum_{k=1,k \ is \ odd}^{\infty} \frac{sin(2\pi kft)}{k}$
频谱:信号所包含的频率范围
绝对带宽:信号的频谱宽度
有效带宽:包含信号绝大多数能量的窄带
直流分量:信号中频率为零的成份
$R_b = 2f$
信号的能量与功率:
能量:$E_x = \int_{-\infty} ^{\infty} |x(t)|^2 dt$
功率:$P_x = \frac{1}{t_2-t_1} \int_{t_1}^{t_2} |x(t)|^2 dt$.
一个周期的平均功率为$P= \frac{1}{T} \int_{0}^{T} |x(t)|^2 dt$
模拟信号:用连续变化电磁波来表示数据
数字信号:用电压脉冲序列来表示数据
3dB带宽:即$P_{\text{半功}} = 0.5 P_{\text{峰值}}$, 也就是说该区间边界的功率值比峰值功率值低3dB.
数字信号传输:
-
比传输模拟信号便宜
-
不易受噪声干扰
-
比传输模拟信号更容易受衰减影响
目前普遍采用数字技术的原因:
-
大规模集成电路在体积和价格上都不断降低
-
数据完整性:不使用放大器而使用转发器,噪声和其他损伤的影响不会被累积
-
容量利用率:实现复用,数字技术(时分)比模拟技术(频分)更容易也更便宜
-
安全与保密:数字数据可以直接加密,而模拟数据还得数字化之后才能加密
-
综合性:所有信号具有相同的格式并且处理方法也相同。经济方便
主要考虑的损伤:
-
衰减:解决方法:放大器和转发器
-
失真: 时延失真,码间串扰
-
噪声:包括热噪声、互调噪声、串扰、冲激噪声
信噪比:$SNR_{dB} = 10 lg \frac{S}{N}$.
热噪声:由电子的热运动造成的。 热噪声均匀地分布在通信系统常用的频率范围内,因此通常称为白噪声。$N_0 = kT(W/Hz)$
互调噪声:当不同频率的信号共享同一传输媒体时,可能会产生互调噪声。互调噪声的产生是由于在发送器、接收器中存在非线性因素,或者是传输系统受到干扰。 额外的信号,频率是两个原频率之和或差。
串扰:载有多路信号的相邻双绞线之间发生电耦合,有时在同轴电缆之间也会发生。 双绞线的扭绞结构是为了减少相邻导线 间的串扰和消除外界干扰。
以上噪声都是可预测的,并有着比较固定的强度。
冲激噪声:是非连续的,由不规则的脉冲或持续时间短而振幅大的噪声尖峰组成。它的产生有多种原因,包括外部电磁波干扰以及通信通信系统本身的故障和缺陷。
信道容量:给定条件下,某一通信信道上所能达到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。
奈奎斯特带宽: $C = 2B log_2M$
波特率$R_B$与比特率$R_b$
$R_b = R_B log_2 M$
香农公式: $C = B log_2 (1+SNR)$
$E_b$为每比特信号的能量, $N_0$ 为每赫兹噪声功率密度
$\frac{E_b}{N_0} = \frac{S/R}{N_0} = \frac{S}{kTR}$
传输媒体
双绞线:
-
廉价
-
方便
-
数据率低
-
传输距离短
插入损耗,近端串扰
同轴电缆可以被用于长距离传输和更多的复用
光纤的特点:
-
容量更大
-
体积更小、质量更轻
-
衰减更小
-
隔绝电磁场 (可以提高安全性)
-
转发器的间隔更远
分类:
-
多模突变传播:有多个角度可以发生反射。存在多条传播路径
-
单模传播:
-
多模渐变
天线增益:$G_{dB} = 10 lg(P_2/p_1)$
天线增益和有效面积的关系:$G = \frac{4 \pi A_e}{\lambda^2} = \frac{4 \pi f^2 A_e}{c^2}$ $A_e = 0.56 A$
无线传播:
-
地波: f<2MHz, AM
-
天波: BBC
-
视距: f>30MHz. $d = 3.57 (\sqrt{Kh_1} + \sqrt{Kh_2})$
自由空间损耗:$\frac{P_t}{P_r} = \frac{(4 \pi d)^2}{\lambda^2} = \frac{(4\pi f d)^2}{c^2}$
信号编码技术
极性
-
单极性:正电平和零电平对应二进制码1和0。 有直流分量,不适用有交流耦合的远距离传输。
-
双极性:正电平和负电平对应1和0. 1和0等概率出现时无直流分量
归零:
-
归零:电脉冲宽度小于码元宽度,即信号电压在一个码元终止时刻前总要回到零电平 (易于提取同步信息)
-
不归零:占空比100%
占空比:电脉冲宽度/码元宽度
双相位:‘0’用'01’两个相位表示, ‘1’用'10’两个相位表示
差分波形:利用相邻码元的电平跳变和不变来表示消息代码
数字信号编码:
-
不归零电平(NRZ-L)
-
0=高电平
-
1=低电平
-
-
不归零1制(NRZI)
-
0=在间隔的起始位置没有跳变
-
1=在间隔的起始位置跳变
-
-
双极性AMI
-
0=没有线路信号
-
1=正电平或负电平,如果是连续的比特1,则在正负电平之间不断交替
-
-
伪三进制码
-
0= 正电平或负电平,如果是连续的比特0,则在正负电平之间不断交替
-
1=没有线路信号
-
-
曼彻斯特编码
-
0=在间隔的中间位置从高向低跳变
-
1=在间隔的中间位置从低向高跳变
-
-
差分曼彻斯特编码:在间隔的中间位置总是有一个跳变
-
0 = 在间隔的起始位置跳变
-
1 = 在间隔的起始位置没有跳变
-
-
8零替换(B8ZS)
- 与双极性AMI类似,除了连续的8个零的比特串被另一个比特串所取代,这个比特串中有两个码是违反编码规则的
-
高密度双极性3零码(HDB3)
- 与双极性AMI类似,除了连续的4个零的比特串被另一个比特串所取代,这个比特串中有一个码是违反编码规则的
NRZ特点:
-
简单
-
有效利用带宽
-
具有直流成份
-
缺乏同步能力
扰码技术:使用扰码替代产生恒定电压的序列
填充序列
-
必须产生足够的跳变以利于同步
-
必须被接收器识别并以原始序列替换回来
-
和原始序列长度相同
设计目标:
-
不含直流
-
含有丰富的定时信息
-
不会降低数据率
-
可提供差错检测
-
易于检测,不会被接收端误判
三角公式
正交调幅: QAM : $s(t) = d_1(t)cos 2\pi f_c t + d_2(t) sin 2\pi f_c t$.
在同样的载波频率上发送两个不同的信号:
-
使用两个载波,具备90偏移
-
每个载波通过ASK调制
-
在同样的传输媒体发送两个独立的信号
脉码调制
压扩函数
AM: $S_{AM}(t) = (A_0+m(t)) cos \omega_c t$
PM: $S(t) = Acos[w_ct + n_p m(t)]$
FM: $S(t) = Acos[w_c t + n_f \int m(\tau) d \tau]$
数据链路控制协议
性能指标
-
传输时延: 数据量/数据率
-
传播时延: 从一端到另一端
-
处理时延
-
排队时延
流量控制: 确保发送的数据不会超出接收实体接收数据能力的技术
停止等待流量控制
流程:
-
源点发送帧
-
终点接收帧并返回ACK
-
源点收到ACK后发送下一帧
-
终点可以通过不发送ACK来终止流
停止等待流量控制对于少量但比较长的帧是比较有效的,但对于多量但比较短的帧不是很高效。
但把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块更为常见,原因如下:
-
接收方缓存有限
-
大数据块容易发生错误,出现错误时,重传的数据量也比较小。
-
避免一个站点长时间占用传输媒体
一些计算:
-
链路的比特长度: $B = R \times \frac{d}{v}$ , $R$ 是数据率(bps), $d$ 是链路长度$m$, $V$ 是传播速度$m/s$.
-
传播时延/时间(归一化值) : $a = \frac{t_{prop}}{t_{frame}} = \frac{d/V}{L/R} = \frac{B}{L}$ , $L$ 是一个帧中的比特数
-
链路利用率: $U = \frac{t_{frame}}{t_{all}} = \frac{t_{frame}}{2t_{prop} + t_{frame}} = \frac{1}{2a+1}$
滑动窗口流量控制
流程:
-
接收端缓存大小W
-
发送端在没有收到ACK前可以发送W个帧
-
每个帧通过序号来标识
-
序号大小受字段长度限制(k bits)
-
帧以$2^k$ 为模编号($0 … 2^k - 1$)
-
-
ACK 包含下一个期望收到的帧编号
协议优化
-
接收端允许发送RNR,切断对方的帧流
-
之后,接收端必须通过一个正常的确认帧来重启滑窗
-
如果是双向链路,可以使用捎带“piggybacking”
-
一个帧包含发送数据和ACK
-
如果没有数据发送,发送独立的确认帧
-
如果需要发送数据,但是没有新的确认,则重新发送上一次已经发送过的确认
-
计算:
-
链路利用率: $W$ 为窗口宽度
-
$U = 1$, $W \ge 2a+1$
-
$U = \frac{W}{2a+1}$, $W< 2a+1$
-
差错控制: 用于检测和纠正帧传输过程中出 现差错的机制
针对以下两种类型的差错:
-
帧丢失: 帧没有到达另一方
-
帧损伤: 帧到达,但是有一些比特有差错
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采用自动请求重传(automatic repeat request)机制
ARQ使得一个不可靠的数据链路变为可靠链路:
-
差错检测
-
肯定确认
-
超时重传
-
否认与重传
三种ARQ标准:
-
停止等待ARQ(stop-and-wait ARQ)
-
返回N ARQ(go-back-N ARQ)
-
选择拒绝ARQ(selective-reject ARQ)
停止等待ARQ
-
基于停止等待流量控制
-
要保存一个发送帧的拷贝, 在终点确认返回前,源点不发送其他帧
-
帧损伤:
-
接收端检测到差错,丢弃该帧
-
发送端超时重传
-
-
ACK损伤:
-
发送端超时重传
-
接收端收到用两份相同编号的帧
-
使用 ACK0 / ACK1 来确认希望接收的帧
- ACKi means“I am ready to receive frame i”
-
返回N ARQ
-
最常用的差错控制协议
-
基于滑动窗口流控机制,没有收到确认的帧的最大数目取决于窗口大小
-
如果没有差错,使用ACK确认接收就绪
-
如果错误发生,为错误帧发送rejection(negativeACK)
-
接收端丢弃该帧和所有后来收到的帧,直到错误帧被正确接收
-
发送端必须重传有差错的帧和差错帧后所有已 经传输过的帧
-
-
窗口大小最大为$2^k -1$
-
Go-back-N 接收不允许乱序?
选择拒绝ARQ
-
仅重传拒绝帧或超时帧,也叫做选择重传ARQ
-
后续帧被接收端接收并缓存起来
-
最小化重传帧的数量
-
接收端需要维护足够大的缓存
-
发送端和接收端逻辑更为复杂
-
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重组帧
-
判断并仅发送失序帧
-
-
用于传播时延长的卫星链路
-
窗口大小最大为$2^{k-1}$
HDLC
-
站点类型:
-
主站:负责控制链路操作. 由主站发出的帧称为命令
-
从站: 在主站的控制下操作。由从站发出的帧称为响应。主站为链路上的每个从站维护一条独立的逻辑链路。
-
混合站: 结合了主站和从站的特点。混合站发出的帧既可能是命令,也可能是响应。
-
-
链路设置:
-
非平衡设置 – 1个主站、 多个从站, 可支持全双工或半双工传输。
-
平衡设置 – 2个混合站组成, 可支持全双工或半双工传输。
-
-
数据传送方式:
-
正常响应方式(NRM)
-
非平衡设置
-
主站能够发起到从站的数据传送
-
从站只有在接收到主站的命令式才传输数据
-
-
异步平衡方式(ABM)
-
平衡设置
-
两个混合站都能够发起数据传输,不需要对方混合站 的许可
-
使用最广泛
-
-
-
帧结构:
-
使用同步传输
-
传输以帧的形式进行
-
一个帧格式满足所有数据和控制交换
-
复用
FDM 频分复用
-
概念: 将多个信号调制到不同的载波频率上,且有足够间隙防止其带宽重叠,以同时运载
-
信道: 每个信号以各自载波频率为中心的一定的带宽。
-
防护频带: 在载波频率中,信道之间未被占用的部分
-
流程:
- 信号$m_i(t)$ —副载波调制器$f_i$–> 副载波$s_i(t)$ —叠加$\Sigma$ —> 复合基带调制信号$m_b(t)$ —–发送器$f_c$ —> FDM信号$s(t)$ —-接收器—> 复合基带信号$m_b(t)$ —– 带通滤波器$f_i$ ——> 副载波$s_i(t)$ —–解调器$f_i$ —-> 信号$m_i(t)$.
-
波分复用:
-
波分复用是光纤通信中使用的一种复用方式
-
不同波长的光信号通过同一根光纤传输
-
在概念上与频分复用相同
-
采用不同源的窄带光组成一个宽带光
- 棱镜用作波分复用及其多路分解
-
Synchronous TDM 同步时分复用
概念
-
可以用于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传输数字数据
-
数据被组织成“帧”:每帧包含一组循环使用的时隙;每个数据源可以被分配一个或多个时隙
-
间隔可以是比特级,也可以是字符级或更大的粒度
-
同步时分复用中同步是指时隙被提前分配给数据源且是固定的
流程:
- 数据$m_i(t)$ —-缓存—> 数据$m_i(t)$ —–扫描操作—-> TDM流$m_c(t)$ ——调制调节器—–> 经调制的TDM流$s(t)$ ——-调制解调器—–> TDM流$m_c(t)$ —–扫描操作—–> 数据$m_i(t)$ —–缓存—–> 数据$m_i(t)$
链路控制:
-
数据流不存在头部和尾部,不需要数据链路控制
-
数据率是固定的,如果没有信息将发送空时隙
-
差错控制: 基于单信道的差错控制
组帧:
-
不需要flag或SYNC字符为TDM帧定界
-
仍然需要提供源和宿端的同步(clock)机制
-
增加数字组帧技术
-
每个TDM帧附加一个控制比特
-
可识别的比特模式
-
一个典型的交替比特模式 101010……
-
同步搜索模式:接收器将接收到的帧中的比特位与预 期的模式相比较,直到这个模式在多个帧里持续传输, 建立帧同步
-
数字载波系统:
-
E体系: PCM30/32路数字载波系统,
-
以2.048Mbps作为基群速率(E1速率) 的数字系列
-
欧洲、中国采用,并用于国际间传输
-
-
T体系 PCM24路数字载波系统
-
– 以1.544Mbps作为基群速率(T1速率) 的数字系列
-
用于北美、日本
Statistical TDM 统计时分复用
-
概念
-
每个源有一缓存,填满时作为一帧发送
-
根据需求分配时隙,解决空时隙和浪费问题
-
-
电缆调制解调器
- 让用户通过有线电视网访问Internet
ADSL 非对称用户数字线路
-
用户和广域网络之间的线路(最后一公里)
-
使用已安装好的双绞线(电话线)
-
非对称 – 下行流容量高于上行流
-
使用频分复用uses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
-
最低的 25kHz用于话音业务 (POTS)
-
使用回声抵消(echo cancellation)或者FDM提供双向传 输
-
-
距离范围可达5.5km
交换
电路交换
-
用于公众电话网 PSTN, 为处理话音通信量(voice traffic)而开发,但 也能处理数字数据
-
在两个站点之间建立固定通路
-
通信期间在网络内部保留交换与传输资源
-
一旦电路建立,网络连接是透明的
-
流程: 建立通路,通信,断开通路
空分交换
-
Cross Switch: 两两交叉,$n$ 入$n$ 出, 有$n^2$个交叉点,至多用$n$ 个交叉点。 非阻塞
-
3-Stage Space Division Switching:
-
第一级: $\frac{N}{n}$ 个 $N \times m$ 单元
-
第二级: $m$ 个$n \times n$ 单元
-
第三极: $\frac{N}{n}$ 个 $N \times m$ 单元
-
$m \ge 2n-1$ 时非阻塞, 否则阻塞。
-
-
Banyan Switch: 利用输入端的二进制编码来构建空分交换,
分组交换
-
概念:
-
数据交换,大数据段分为较小的数据包,包括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
-
途径多个节点,可被缓存
-
数据包交换:
-
每个数据包都被当做单独的数据包对待
-
无建立时间,灵活,可靠
虚电路交换:
-
先建立(虚拟)路径,此后数据包都按此路径发送
-
可提供排序和错误控制,可以按序发送,传送速度更快(无需选择路由),较不可靠。
异步传输模式 ATM
概念:
-
信元: 小的,固定长度的分组,减小时延
-
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技术,提供类似电路交换网络的性能,同时又提供分组交换的灵活性和效率
-
数据率:高
-
支持数据,语音,视频
-
传输: 基于优先级和QoS,用户可选择服务等级
ATM逻辑连接:
-
虚通路: VCC,类似虚电路,速率可变,全双工,定长信元流
-
虚通道连接: VPC, 一群具有相同端点的虚通路
蜂窝无线网络
概念:
-
区域被分成蜂窝
-
使用低功率发送器,100W以下,控制功率防止频率逃逸
-
每个蜂窝一个基站: 发送器,接收器和控制单元。
-
相邻蜂窝频率不同:防止干扰
-
蜂窝形状为六边形: 蜂窝半径为R,则相邻蜂窝中心距离$\sqrt{3} R$
频率重用:
-
$D$: 使用相同频率的蜂窝中心之间的距离
-
$R$: 蜂窝半径
-
$d$: 相邻蜂窝中心之间的距离
-
$N$: 重复模式中的蜂窝数量,重用系数,其可能值仅有这些: $N = I^2 + J^2 + I \times J$, $I,J = 0,1,2,3,…$
-
$D/R = \sqrt{3N}$
增大容量:
-
添加新信道
-
频率借用
-
蜂窝分裂
-
蜂窝扇区化
-
微蜂窝